到今年4月,安徽省采取“揭榜掛帥”方式推進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(以下簡稱“全創改”)就已兩年整。兩年來,安徽承擔11項新一輪國家全創改任務,投入研發費用獎補超億元,“高安全半固態電池關鍵技術”等多個項目有望打破國外壟斷,全創改取得階段性成果。
3月27日,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了解到,從2021年4月起,在國家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中,安徽成功“揭榜”了其中11項改革任務,暢通科技創新的痛點、堵點。
把握關鍵核心技術的源頭創新,是實現獨立自主的重中之重。安徽采取了“誰被卡誰出題、誰出題誰出資、誰能干誰來干、誰牽頭誰采購”的方式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迭代應用,由產業鏈“鏈主”企業自主凝練技術需求30項,省市財政在企業投入基礎上,擇優立項9項,給予研發費用40%獎補,已累計投入1.51億元。如今,“高安全半固態電池關鍵技術”“半導體晶圓缺陷檢測設備”等6個項目有望打破國外壟斷并實現國產替代。
如何緩解科研人員的經費焦慮?安徽在科研經費管理機制上做足了文章。如合肥市試行科學基金項目“負面清單+包干制”改革以來,創新主體經費使用自主權顯著擴大,已累計立項100個科研項目,實現產品創新的預計可達30個。
從實驗室到大市場,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。安徽大學、安徽醫科大學、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院等5家單位開展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以來,對國有資產進行審計、核資、清算時不再包括職務科技成果,打消了科研人員“不敢轉”“不愿轉”的顧慮,與企業協同開展橫向科研項目總額超過6億元,同比增長超過80%,智能制造激光設備、小口徑激光電切鏡、紅外高發射率涂層材料等一批科技成果實現轉化和產業化。
在人才培養上,安徽省完成了首批技術經紀人職稱評審工作,安徽創新館等單位率先獲評33名技術經紀人,助推更多專業人才爭當“技術經紀人”。為促進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精準銜接,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發機構與專業對口高校共建科教融合學院,試點以來累計招收384名本科及碩博士研究生入學。
大數據時代下,“創新安徽”先行先試,用數據賦能科技創新。自開展首席數據官試點以來,安徽構建了大數據平臺,截至2022年底,安徽省匯聚數據2338.56億條,申請國家部委各類數據接口4707個,申請調用量居全國第一。
(合肥通客戶端-合報全媒體記者 劉小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