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strike id="9sxdh"></strike>
            <strike id="9sxdh"></strike>

                <th id="9sxdh"><sup id="9sxdh"></sup></th>
                【本期策劃】曬年菜
                來源: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:張雪子 分享到 2023-01-28 10:00:35

                QQ截圖20230128095749.png

                春節吃不上飯是啥體驗

                ◎薺菜小包子

                今年過年出門人多。網上看到,長沙一家網紅店排隊數千桌,成都一火鍋店開門就去等號,下午才能吃上,各大知名景點城市俱是人山人?!W友吐槽,大過年的飯都吃不上,只能在酒店吃泡面??赐陼囊恍?,誰又不是泡面大軍中的一員呢?

                今年過年早,許多事壓在年前,一直忙到年二十八才略為消停。這時再計劃出去玩的事,已經晚了。早先答應孩子去哈爾濱看冰雕滑雪,再一看機票,單程單人漲到1300元,一家三口往返機票就要八九千。當即換了目的地,哈爾濱改長春。春節去長白山的人多,但去長春的并不多,返程走沈陽。加起來四千多元搞定全家往返機票。

                大年初一,吃了早餐直奔機場。疫情過后,航司也恢復了供餐——胡蘿卜炒雞肉餐,酸酸甜甜,孩子吃得噴香,我吃得直皺眉。到了長春下午兩點半,機場租車去酒店,辦完入住稍事休息也就四點了。東北四點半天就黑了,我們也該出門去冰雪世界了。零下22度,起先我戴著口罩,后來發現這不管用,口罩分分鐘就結冰了!還是用大圍巾把口鼻嚴嚴實實掩住比較妥當。天冷,人餓得也快,但景區么,能吃的東西無非那些,漢堡烤腸面條。到底是東北,我在一個小角落意外發現了小份燉菜,價格也不貴。酸菜燉大鵝加兩碗米飯,四十元。鵝肉挺香的,甚至還有個鵝掌,我贊嘆著這景區餐可真不錯!萬萬沒想到,這可能就是我整個行程中最好吃的一餐了。

                第二天領孩子去滑雪?;﹫霾唤?,拖拖拉拉到了,排隊換各種裝備,弄好進去已是中午。毫無疑問,又要在景區吃飯了。孩子對著木須柿子和鍋包肉疑惑地一連三問,這是什么菜?這怎么和我們那兒不一樣呢?這菜我吃不習慣???

                當晚,我決心帶他們去吃頓好的。大眾點評搜索了半天,鎖定了好幾家店。幸而在出門前,我想要不要先訂個位子呢?逐一打過去,要么沒人接聽,要么告訴我,過年不開門。

                酒店旁五百米有個商場。眾所周知預制菜,我一般不太愿意在商場吃飯。但此刻看起來也沒別的選擇。不料,剛步入商場二樓,保安無情喊道:下班了下班了!去四樓看電影走那邊直梯!什么?來吃飯的?沒有!六點下班關門了!

                我們面面相覷。好在旁邊有個金拱門。炸雞薯條,孩子倒沒什么意見。

                第三天中午我暗下決心,這兩天都沒吃到什么有營養的東西,我要點個海底撈外賣,燙點兒肉,燙點兒菜。住的是個公寓式酒店,有電磁爐和餐具可用。上午十點半,我們還在博物館呢,我就下好了單。

                萬萬沒想到,吉林省博和科技館是相通的。孩子進了科技館后樂不思蜀,根本舍不得回去。海底撈是送到了,但人不在啊。眼看一點了,不吃飯是不行了。我帶著孩子來到了負一樓觀眾餐廳。啊,不出所料,要么盒飯,要么意大利面配雞排。沒什么可挑的了,吃吧。吃飯的地方叫作“咖啡簡餐”,我問有咖啡嗎?大姐麻溜地答,老妹兒,有沖的,你要嗎?

                海底撈晚上終于吃上了。就著孩子口味,點了三鮮鍋。我心有不甘,又點了海鮮燒烤。大意了!這大過年的上哪兒進貨去?吃起來就不太新鮮。加上冰天雪地,送來的外賣早涼透了。所有食物里,孩子最中意的是一份揚州炒飯。

                最后一天去了沈陽。這天我們分頭行動,我去遼寧博物館,孩子和他父親去了隔壁的科技館。一個人好說,博物館的西紅柿蓋飯隨便扒拉一口。到了這天,連平時不屑一顧的烤腸我都覺得美味了。下午四點,我們在酒店集合,發現孩子苦著臉。問怎么了?原來是餓的……科技館人太多,爺倆不耐煩排隊吃飯,自動售貨機里買了包仙貝兩人分著吃了。到這個點,可不餓得嗷嗷叫。

                我說,媽媽來給你點菜!這頓多點幾個!你餓得走不動了?我們叫外賣!點了六個菜,送來之后我哈哈大笑。大概是春節備菜不足,點的護心肉燉粉條,變成了大肥肉燉粉條;蕓豆炒魷魚里不見一根魷魚,紅燒肉鵪鶉蛋里,沒有一個鵪鶉蛋。但此時我已經沒啥心理預期了,有菜有飯,還挑啥??!

                第五天回家了,中午,轉機的煙臺機場給我們發了免費的面包礦泉水和泡面。

                過年出門,吃不好飯其實是大概率事件。洶涌的出行人潮和大多數人都休息,形成了天然悖論。和去南方的朋友們相比,我們的假期還算清凈,玩得也挺好。只是,回想起年三十在我爹媽那兒吃的年夜飯,當時沒啥胃口只隨便吃了點,真是可惜。早知道整個春節都吃不上一口正經飯,我在出發前,一定會多帶點吃的啊。

                最可氣的是,因為天天吃垃圾食品,我還胖了。

                QQ截圖20230128095559.png

                年味里的秩序感

                ◎陶妍妍

                年二十九那天終于閑下來,跑去省圖借書,正好看到在舉辦《舌尖上的春節》新年主題展。全國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新年,也都有各民族獨特的“年菜”。一圈轉下來,發現除各種肉食外,出現最多的是糯米制品——米粑、年糕、粽子、五彩糯米飯等。

                年菜中,我最喜歡的一道糯米制品是炒米。糯米煮熟晾至半干,炒制金黃微糊。炒米不僅口感香脆,本身也是一味中藥,健脾開胃,除煩止咳。日本有一種玄米茶,用炒米和綠茶拼配,也有消食暖胃的作用。

                小時候過年,奶奶早早備好炒米,做各種炒米糖——有些放花生,有些揾芝麻。麥芽糖熬出一鍋糖稀,將這些食材攪拌成一塊,干透,用大白刀切成一塊塊,裝進黑釉大肚壇,上面蓋一張珍貴的塑料薄膜,再塞上一只巨大的棉布塞子。我自幼嗜甜,跟在奶奶屁股后面,從干炒米開始吃,一直吃到裝壇,眼巴巴望著她,她總是一邊嘆氣一邊又掏出幾個塞給我,“過年還要來人噢?!?/p>

                今年過年什么也沒采買,小零食全靠朋友們眾籌。富平的柿餅、東北的的松子、糖村的牛軋、廈門的糕餅……都拎回家給老人了。唯獨留了一紙袋肥東炒米糖,甜到齁,咬一口米渣亂飛,但里面有我奶奶的味道。

                大年三十晚上喝雞湯,特意舀了幾勺炒米泡在湯里。這個吃法是大學同宿舍的王胖子教的。她是安慶姑娘,有個極能干的媽媽,每年寒假回來,總會帶回一餅干桶的花生米和炒米,還有一鍋蒸好切好的香腸。那時放學總餓,就會搶她的香腸泡炒米吃,再夾上一筷宣城的腌香菜,絕配!

                二十多歲時看過一篇文章,作者寫某個飄雪的冬日,夜奔回陰冷的徽州老宅,給叱咤半生的大舅送葬。文中有句話印象深刻,“過了四十歲后才明白,人生不過迎來送往?!蔽乙驳搅怂氖畾q的年紀,能體會到這句話里的寒意,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。人生的秋季,既有燦爛,也有哀傷,更多是要學會釋然。

                今年我家的年飯特別簡單,一是因為之前“海嘯”擊倒一大片,老人不敢出門采買;更重要的是,這幫做年菜的生力軍真忙不動了。

                孩子奶奶祖籍上海,往年家里的年菜,有很多麻煩的菜式——糖醋熏魚,五彩皮凍,紅豆沙八寶飯,大肉元宵,沒一道是可以一次成型的。往年爺爺會固執地鹵一鍋年鹵——豬舌,豬肚,牛肉,鵪鶉蛋這些,今天也因為清洗不動而放棄。我說去阿明買點醬牛肉唄。爺爺搖搖手,說吃不下。我也明白,誰也不貪那口吃的,放不下的,大約是春節忙碌的廚房和熱騰騰的鍋氣吧。

                我二姑已71歲,進入臘月后,還是給她的一個姐姐,一個弟弟,一個妹妹,每人各腌了一刀肉、一只雞、一只鴨、一條魚、一張豬臉、一串鵝肫和兩只豬耳朵皮,曬好,裝袋,再一家家送來。這件事,她做了二三十年。我真不知道,一個佝僂身體的老人,在鄉下冰涼的自來水里,是怎么堅持一件件清洗、腌制、晾曬這些咸貨的。大約是父母早已不在,弟妹吃到這口熟悉的味道,才算有家吧。

                年三十那天,二姑來我家吃午飯,總共六個人,我媽端了十幾道菜出來,我都驚了,和十幾年前在鄉下過年時的菜式一樣——咸雞咸鴨咸魚咸豬耳先來一套,然后才是新鮮的雞魚肉蛋再來一套,最后才能輪上兩道清淡點的蔬菜。

                年輕時,恨透了這樣的年菜,每次都像瓜地里的猹,上躥下跳,嚷嚷沒吃的。我媽每次都慢悠悠地說,“你吃白菜唄”?,F在淡定了,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內心秩序,這些秩序,是由過往的日子,一行行書寫代碼構成。這些代碼里,有他們童年的饑餓,兄妹相依為命的冬夜,青年時的茫然,中年的意氣風發……節儉是秩序,忍耐是秩序,親情是秩序,咸貨也是秩序。

                尊重每個人內心的秩序。年味可以變,但不要淡,那是家的味道,更是希望的味道。

                QQ截圖20230128100007.png

                團聚是最好的年飯

                ◎徐燕

                又是一個春節,對我而言,就是一句簡單的話:回家過年。

                幼年夢想,長大后一定遠離父母。2006底去深圳工作,過年沒回去。我在溫暖的南中國放焰火,吃海鮮,很開心,但是,內心有隱隱不安,一直渾不吝的我,突然感受到了,世界喧嘩而我父母孤零相對,他們寂寞嗎?我生為人子而無可回報。這些內心叩問,讓我不安難受。

                人生有許多關鍵時刻,我可能就此遇到激活自己的一個重要節點。

                那次催生的直接后果是,請家鄉同學給我爸強行安裝了他一直拒絕的電腦以及網絡,轉年辭職回到省內工作,每個春節必定回家。

                今年尤其早點回程,爸媽在十二月那颶風一般的感染大潮中雙雙陽了。雖說有驚無險,也都慢慢好了,但始終不太放心。今年我爸八十。

                某天,我爸打電話說要一個能買菜的小車。從網上看到一個便宜的,快遞回家,又接到電話說,只用了兩次輪子壞了,感覺便宜沒好貨,這回又買一個好的??爝f的小車與我差不多同一時間到的,安裝后,陪我媽去買菜。

                我媽說起為什么要個小車,是那幾天陽了后去買菜,走幾步就要歇一下,羨慕人家拖著車的,就打電話給我了。我默默想了一下那個場景,突然有熱淚盈眶的感覺,頗為自責。

                年前的菜場很熱鬧,我們去菜場買了好多菜,我默然給我媽付錢,看她熟稔與各商家打招呼——自從我爸重病后,有點社恐的她現在已經戰勝了自己。腳凍到疼,小車重到我快拖不動,買的魚,都是我媽拎在手上的。我們買了整個春節不用出門的菜,勝利回家。

                我們家三口人,簡單,年飯準備,一直去繁從簡,三菜一湯。

                我家做飯是湖南手法,買了魚身子,沒有什么全魚,更沒有“年年有余”的概念。印象中,也有過很多菜的年飯,有一條魚端出來卻顧不上吃,能一吃好幾天的時候,但是,若干年前,餐桌就簡單了,以好吃為準。

                魚清洗過后,切塊。下油鍋煎,碗里碼好,放姜絲,蒜頭,豆豉醬,倒上油,上鍋蒸。半小時左右,關火,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蒸魚。

                會有兩只雞。一只燉雞湯,但不會一大鍋黃澄澄的雞湯上來,是加香菇燉好后,每頓放大白菜、粉絲,再放雞湯。一鍋湯能吃三四天,豬蹄如法炮制。并非節省,而是習慣了,這樣不油膩,且方便。另一只雞是蒸的,湖南做法:雞剁塊,過油,加姜絲、大蒜,一大碗上高壓鍋蒸。這一碗雞,不會一頓吃完,接下來的幾天里,每頓用雞塊炒山藥,炒萵筍,炒胡蘿卜,加上大量辣椒、大蒜、芹菜,變成一碗碗熱辣下飯的燴菜。

                還有一個小炒,主要是我媽吃的,將青椒、豆干、胡蘿卜絲、洋蔥、豌豆等,一股腦炒在一起。樓下鄰居阿姨的不能自理,讓我媽害怕得腦梗,早就對葷菜保持著很高的警惕,至今都無三高。肉蛋雞,都是我和我爸吃,她甚至不喝雞湯,只吃配菜,想起蔣曉蕓的一個小說,第一段就是食素的母親被戲謔的父親捉弄,全是肉菜,但她泰然自若,說也可以吃肉邊菜,這叫隨緣。

                我家這一雞一魚一素一湯的菜,通常會在大年三十的五點鐘左右上桌,這個時候,我們已貼好了春聯,好整以暇坐到桌邊吃飯。不喝酒,不喝飲料,就像平常的一餐。我媽略帶抱歉又或是有點心虛地說,我們家的菜,少而精不浪費。我爸則一貫好心情地說,現在日子過得好,天天都是過年。

                今年我爸虛弱到無法參加貼春聯,只能坐在溫暖的空調小房間吸著氧看電視,我給他盛好飯,暖和和坐在一起,就覺得,團聚就是最好的年飯。

                吃什么不重要

                ◎米肖

                網上流傳一個梗:

                地外文明人相互對話,A問:地球人在那里興高采烈地做什么呢?

                B答:在過年,其實不過是他們的行星圍繞一顆恒星轉了一圈而已。

                A說:哦,他們實在不夠聰明……

                四季流轉,一年一年,確乎是地球繞了太陽一圈而已。這也是年輪的意義,當然值得慶祝一下,無非親人團聚,吃吃飯,拉拉家常,嗑嗑瓜子。

                除了這些,我們還能做什么呢?

                老早買回兩斤糯米,準備春節炸些糯米圓子——小孩喜愛這口。結果體力不支,糯米至今還是生的。但,確乎親制了二十余只蛋餃。家里有一只舀湯用的大勺子,不銹鋼材質。煤氣灶打開,火苗擰至最小,將勺子靠上去烤熱,雞蛋液倒入,瞬間結了薄薄一層皮子,可惜一撕即爛,揭不下來——忘記抹油了,一張蛋皮全碎掉。洗凈大勺子重來,拿筷子尖沾點豬油均勻涂抹于勺面,倒入蛋液,一股豬油混合著雞蛋的焦香騰空而起,成功了。攤三四張蛋皮,趁熱包上豬肉糜,再重新攤,依次反復……就這二十幾只蛋餃,費了一小時有余,腿都站酸了,還真累。以往年三十,一律去孩子爺爺奶奶家里享用現成的,今年頭一回自己做菜。

                主要是瑣屑,磨人。臘月末,忙東忙西的,一次次外出,終于將冰箱塞滿。

                今年的蛋餃,由于自己做的,吃起來格外香。豬肉糜里額外加了冬筍丁,咀嚼起來有輕微的咕嘰聲,柔和里夾雜著生脆,如吃紹興生煎。

                現在生活優渥,單說飲食上,幾同日日過年,誰也不缺吃的,年菜更不必追求大開大合,健康飲食才最重要。我家的年夜飯菜單上,雞湯也無,改成甜品。桂圓二十粒,紅棗十顆,銀耳、蘭州百合各一顆,黃芪、枸杞、西洋參一小撮,再加幾根新鮮石斛,小火慢煲足足三小時……飲一碗,甜甜糯糯,滋陰養肺。

                做了一道軟排紅燒冬筍。軟排焯水,京蔥段、姜片煸香,下軟排爆炒,醬油上色,倒入砂罐中,加開水慢燉。等軟排燉得差不多時,投入焯水后的冬筍塊一起煨煮,任何八角、香葉等作料也不必加,食其冬筍本味。冬筍作為最難能可貴的食材,簡直是蔬菜界的梅蘭芳,所謂冬筍一出,百菜無味,連軟排都要遜色起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炒了一碟咸肉紅菜薹。紅菜薹要買合肥本地出產的,短而粗,極粉嫩。咸肉起到點綴作用,略略五六片即可,以免搶了紅菜薹的蔬筍氣,臨起鍋時,撒幾滴香醋,口感更佳。

                最后一個菜,算作創新,頭一回做。將龍口粉絲事先浸泡一宿。海水青蝦攔背剖開,抽去蝦線,另存;剝蒜,剁蒜末若干,均勻平鋪于蝦背;取一只盤子,鋪一層泡發好的龍口粉絲,再將青蝦碼放于粉絲上,上鍋蒸二十分鐘。這邊熱鍋涼油,炸香一小撮藤椒、姜片,迅速撈出,將留有椒香的熱油澆在剛起鍋的蝦背上,蒜香混合著油香波瀾詭譎,火箭一樣將味蕾迅速轟開。這道蒜香大蝦,是三四年前在一次宴會上吃到的,久久難忘。依靠記憶復制出來的,確乎可口。

                年三十的夜,朋友圈里紛紛曬出種類繁多的菜品,有朋友家多達十余種,我只端出三菜一湯,連魚也省略,吃不了,倒掉可惜,若留著吧,誰愿意吃剩菜呢,也不健康。

                原本還想復刻一道《山家清供》中的蟹釀橙,到末了,到底被剝蟹這道漫長工序勸退。若將一顆大橙子挖空,起碼需要剝出十余只螃蟹的肉膏,才能將其添滿。去年深秋,給孩子剝兩只螃蟹,花費一小時余,低頭蝦背的剔肉抽膏,頸椎病都犯了?,F剝十余只螃蟹,還得了?留待來年吧。

                不知當下的孩子們,對于新年的感受如何?在我的童年,確乎是快樂的——新衣上身,植物纖維的氣味,至今猶記。年初二,頂著寒風走路去給外婆外公拜年,路過山林,松濤陣陣,簫一樣嗚嗚咽咽。吃了年夜飯,跨過除夕,真切感知到眼前一切都有了生命,活泛泛的,連同山川河流,眼前屋瓦,一切如新。

                聲明:
               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、圖片,版權均屬安徽商報、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;已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“來源: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”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               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国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