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strike id="9sxdh"></strike>
            <strike id="9sxdh"></strike>

                <th id="9sxdh"><sup id="9sxdh"></sup></th>
                商議院 | 請重新認識你的鄰居!
                來源:安徽商報 責任編輯:周霞 分享到 2022-12-21 10:49:23

                一直以來,大家總是認為城市里的人是冷漠的,住在一個樓里多少年也叫不出名字,鄰里“老死不相往來”是常態,但這幾天許多小區業主群守望相助,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城市里的鄰里關系。

                這幾天,咱們很多小區的業主微信群里,有好多鄰居的真誠問候和經驗分享,更有好多人把自己家存儲的溫度計、退燒藥共享出來,無私地幫助平時并不認識的鄰居們。果然是患難見真情。

                誰說鋼筋水泥、高樓電梯禁錮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情感?

                兩千多年前,孟子就提出“鄉田同井,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”的美好場景。咱們中國鄰里之間,那份自祖輩傳承下來的情誼一直都沒褪色。一到危難時刻,就彰顯出來了。

                退燒藥自發地在對門、隔壁、電梯、樓棟之間流通,實際上是在“囤藥”、“搶藥”之后的一種再分配,消解的正是關鍵物資的不平衡和短缺。

                而這種“遠親不如近鄰”的文化傳統所帶來的正面效用和效率,可能是經濟學意義上任何機制和組織能力都很難替代的。

               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,這些普通人的善良,可能頂多算是日常的熱心之舉,卻給整個緊張的社會帶來溫暖和力量。

                《覺醒年代》里北大教授辜鴻銘說,中國人身上有種難以形容的東西,可以概括為溫良,這是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智慧的溫良。

                我們說,看一個人,甚至看一個民族是否有希望有力量,就看這個民族的人民平時是如何生活、如何工作、如何面對困難的。

                一個社區、一個樓棟是社會的最基層的單元。當鄰居們、街坊們都能體會別人的疾苦,危難之時伸出援手,那么一件一件微小的和諧之舉,終會匯成整個社會的正能量,增強的是整個社會的“免疫力”。

                安徽商報融媒體評論員 梁巍

                聲明:
               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、圖片,版權均屬安徽商報、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;已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“來源: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”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               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国产